查看原文
其他

【徐秀军】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对外传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对外传播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主义抬头,二是一体化进程受阻,三是全球治理赤字。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对于全球治理的目标、方向和途径的观念体系。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宣扬中国的新理念、推介中国的新贡献、倡导中国的新方案,以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理念、经验和主张的了解,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目的和推动全球化进程而产生的误解。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兴盛并为阻碍全球化提供理念支持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逆全球化思潮的日益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成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中流砥柱。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全球治理观,并且其理念和成效的对外传播为新形势下应对逆全球化思潮、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当今世界的逆全球化思潮及其表现


  一般来说,全球化在逻辑上包含了全球化逆转的可能性,全球主义(globalism)强化过程速度的放缓、停滞乃至全球主义由强转弱,都可以视为全球化逆转的征兆或证据。从经济上看,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低迷便常常被认为是全球化逆转的证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估计,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的增长率仅为1.7%,较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世界贸易总额则持续萎缩,2015年世界货物贸易额较上年下降11.9%。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得益于全球跨境并购的大幅增长,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扭转了此前三年的下跌趋势,增长38%,但仍未恢复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并且,2016年全球FDI流量增长势头再度逆转,总量较上年下降1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放缓或倒退,与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相辅相成,构成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经济社会问题频现,各国政府都寄希望于通过政策调整来维持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这本来是应对问题与挑战的积极行动,但各国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均以自身利益为重,甚至以邻为壑,由此催生了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以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不断推出新的保护主义措施,而在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进展缓慢。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已成为全球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推行者。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报告,200811月至201610月期间,G2019个国家成员累计出台贸易与投资限制措施5560项,而同期出台的自由化措施仅为1734项。其中,美国施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066项,居全球首位。这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对外经济政策取向已与全球化进程的要求背道而驰。并且,一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往往导致他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反过来又使得该国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保护主义措施。这种政策调整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各国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期性,也侵蚀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根基。


  二是一体化进程受阻。在多边层面,WTO多哈回合在历经多次谈判后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多边贸易体制, WTO自成立以来为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形势下,WTO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新的谈判进程停滞不前,使其难以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在区域层面,一体化正在经历巨大挑战。在欧洲地区,英国“脱欧”使区域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20166月,英国启动“脱欧”公投并获通过;20172月,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决定支持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启动“脱欧”程序。这意味着英国将在20173月底之前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并由此正式启动“脱欧”谈判。在亚太地区,美国新政府以“唯有美国第一”为主旨、以保护主义为主基调的政策主张为区域一体化前景蒙上阴影。20171月,新上台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历经六年完成谈判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宣称重新谈判或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这为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树立了不良榜样。


  三是全球治理赤字。全球问题的日益凸显,彰显了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并不符合民主的精神和原则。由于狭隘的国家利益,全球治理出现了各个层面的赤字,全球治理的效用大打折扣,全球化也因此失去有效保障。当前,全球治理赤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主赤字。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迈进,但发达国家一直在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成为规则的遵守者和追随者。二是制度赤字。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传统全球治理机制的结构和功能面临调整和变革。但由于既得利益国家和国家集团的阻挠,这些调整和变革进展十分缓慢。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全球治理机制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三是责任赤字。发达国家享受了全球治理的主要权利,但受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责任面前却尽力推脱。而发展中国家仍无法获得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话语权。


二、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及其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


  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并且在一些领域还发挥了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以自身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对于全球治理的目标、方向和途径的观念体系,并由此决定了对待全球化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概括地讲,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可以用以下四个关键词加以描述。


  一是开放。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日益加强。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中国都是一个大国,这意味着中国崛起对外部的影响会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外部环境也是中国发展和对外政策的结果。中国的迅猛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冲击,使未来世界秩序变得日趋复杂。物质层面,中国对外部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货币层面,人民币将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之一,并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制度层面,中国将寻求更为公正的国际规则;观念层面,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得到更多的认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正是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步实现的。


  二是包容。在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地位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日益边缘化而难以分享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发展和利益的需要,加大了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力度,增加了国际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世界各国和地区必须加强经济协调,谋求包容性发展。包容是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促进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原则,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的人群和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如不及时解决公平问题,必然导致社会问题频发,地区动荡此消彼长。并且,社会不平等正是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源之一。


  三是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并且一国内部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一国的增长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经济的良好运行,在危机四伏、复苏乏力的世界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全球问题凸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靠一己之力来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一国自身的问题,也往往需要依托外部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合作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特点之一,也是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交往与合作,一贯主张各国通力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共赢。所谓共赢,是指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分享到付出努力带来的收益。互利共赢是中国政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在新世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智慧之路。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利益和谐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能只是少数国家的增长和繁荣,而应该追求世界经济的均衡增长,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起驶入互利、双赢和共同繁荣的轨道。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共赢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现实需求。尽管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不尽相同,但这些目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最终归宿统一于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让所有相关国家和人民平等分享全球化的成果。


三、多角度传播中国全球治理观的理念与成效


  为应对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坚定支持者,并在全球治理领域为其他各国做出了表率。但是,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理念、经验和主张还缺乏了解,甚至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的和推动全球化进程的行动产生误解。这既不利于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也不利于抵制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思潮。为此,我们应多角度对外传播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立场、主张和行动。具体来说,现阶段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宣扬中国的新理念。在国家发展领域,中国政府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规划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不仅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带来利好,并推动全球化的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共商”“共建”和“共享”共同构成了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有机体系。共商,意即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规则机制、发展规划等都由所有参与方共同商议并形成共识;共建,意即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共享,意即各参与方公平分享全球治理的成果和收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导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成果共享,充分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在国际社会宣扬中国的新理念,不仅本身就是抵制逆全球化思潮的有力举措,更重要的是为应对全球化困境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是推介中国的新贡献。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开辟了一条立足本国国情、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改革创新以及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中国正致力于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以及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500多亿美元,为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当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中国同4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的理念、内容、手段和目标所拥有的全球性意义,使之远远超出区域合作的范畴,并成为全球化新动力的创造者。在国际社会推介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和贡献,不仅有利于展现中国智慧和力量,更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一起驶入互利双赢和共同繁荣的全球化轨道。


  三是倡导中国的新方案。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发展成果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凸显。从深层次上讲,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和发展模式的缺陷与障碍是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为了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公平包容,致力于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针对任何国家,不搞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它与新型全球化的普惠性和包容性一脉相承,是应对世界经济的逆全球化思潮最为全面和综合的方案。在国际社会倡导中国方案,不仅能够展现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国责任,更能够为新形势下推进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和能量。


(原文刊发于《对外传播》2017年第3期。版权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